聯系我們 4008-676-628
資訊中心
PuXun News
廣東極具鋰電產業升級底蘊
鋰電產業中上游受礦產資源影響較大,相較四川、江西、云南等礦產資源豐富的省份,廣東遠離鋰礦區、土地價格貴,為何能夠吸引眾多鋰電龍頭企業入駐?
機構分析認為,廣東多個城市在鋰電產業發展過程中,已形成其獨特優勢。
以深圳為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鋰電池最初應用市場是消費類電子產品,而深圳聚集了比亞迪、華為等電子巨頭,還有中國最大的電子市場華強北。布局鋰電產業升級,深圳在技術和市場等方面都具有先發優勢。
其二,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灣區內部已形成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生產要素可在各大城市之間進行優化配置,綜合生產成本低。同時,受深圳帶動,比鄰的東莞和惠州新能源產業發展也比較快。
其三,深圳是中國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依托深圳證券交易所,廣東省相關部門已出臺一系列政策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助力鋰電產業鏈企業長成“參天大樹”。
實際上,不僅是深圳市,整個廣東省處于沿海地段,其地理位置優勢便于鋰電池產品出口。近日出爐的廣東省今年1、2月外貿進出口數據顯示,前2個月廣東省以電動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大幅增長,其中,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增長15.4倍、鋰電池出口增長39.3%。
由此,憑借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及鋰電池產業基礎,廣東省已成為國內鋰電產業鏈企業主要集中地之一。
比亞迪、小鵬汽車、廣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汽車等車企已先后在廣東建設新能源汽車基地;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孚能科技、欣旺達、瑞浦蘭鈞、鵬輝能源、塔菲爾、比克電池、中創新航、珠海冠宇、天勁新能源、青山實業等電池企業也相繼在粵布局電池基地。
隨著一批“鏈主”企業入駐廣東,包括德方納米、芳源股份、光華科技、東陽關、貝特瑞、翔豐華、恩捷股份、星源材質、新宙邦、杉杉股份、璞泰來、諾德股份、嘉元科技、道氏技術、華威銅箔、格林美等在內的上游頭部材料企業也加大了在廣東的布局,以便就近配套下游客戶。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廣東地區規劃三元材料及前驅體規劃產能約40萬噸,磷酸鐵鋰及磷酸鐵前驅體規劃約47萬噸,負極材料產能規劃約42萬噸,電解液產能規劃約14萬噸,隔膜產能規劃約64億平方米,銅箔產能規劃約13萬噸,動力及儲能電池產能規劃約280GWh。
廣東擬定14市及深汕特別合作區“共下”鋰電“一盤棋”
‘雙碳’戰略引導下,近年來全國各地形成“鋰電熱”,廣東、江蘇、福建、湖北、江西、山東、云南、四川等省份紛紛布局鋰電產業,群雄逐鹿,爭做“鋰電第一省”。
有機構梳理市值過百億的鋰電池產業鏈企業后發現,從企業總部所在地看,目前廣東省擁有36家市值過百億的鋰電產業鏈上市企業,約占全國總數的28%,省份排名第一。
鋰電行業前景廣闊,各地爭相出臺鋰電相關支持政策,以助力當地鋰電產業繼續做大做強。3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其中包括優化鋰電池產業區域布局,進一步描繪出當地鋰電產業發展“宏圖”。
“指導意見”在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輔料、系統集成、回收等領域均有布局,涵蓋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產業鏈。
具體看,將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為重點建設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以肇慶、江門、珠海、中山為重點建設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以佛山、韶關、江門、清遠為重點建設正極材料集聚區;以深圳、惠州、東莞、湛江為重點建設鋰電硅碳負極材料集聚區;以珠海、佛山、肇慶、東莞為重點建設鋰電隔膜生產制造基地;以惠州、珠海為重點建設電解液專業園區;以梅州、韶關、惠州為重點建設銅箔、鋁箔、聚偏二氟乙烯膜等輔助材料集聚區;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肇慶為重點建設儲能控制產品及系統集成、先進裝備制造集聚區;以珠三角為核心,韶關、汕頭及深汕特別合作區為支點建設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集聚區。
“指導意見”重點指出,將推動瑞慶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億緯鋰能、欣旺達、鵬輝能源、璞泰來、貝特瑞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鋰電龍頭企業投資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聚焦新型儲能產業,體現出廣東省鋰電產業未來市場應用的一大方向。2022年,中國新增儲能項目裝機規模超過過去十年之和,新型儲能正成為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從參與企業看,動力電池“老兵”仍將是新型儲能電池產業發展主力軍。
隨著近期鋰價被“腰斬”,礦產和上游材料對鋰電池產能“掣肘”的影響正逐漸減弱,如何更好地發揮產業鏈集群效應或將成為接下來各省份競爭的重點。根據規劃,到2025年和2027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分別將達6000億元和1萬億元,裝機規模分別達300萬千瓦和400萬千瓦。廣東省已擺好“陣勢”,鋰電“棋局”如何走向還要看入駐企業的表現。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蒲迅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