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美國2024年之后將禁用中國電池的消息傳的沸沸揚揚。起因是一張網絡截圖,內容顯示,根據《通脹削減法案》相關條款規定,美國政府自2024年起,將全面禁用產自中國的電池組件,自2025年起,全面禁用產自中國的礦物原材料。對此,比亞迪董秘李黔在微信朋友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李黔認為,在電動車行業,美國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靠加大補貼來扶持,而中國已經完全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了。李黔還提到,即使不用中國的電池,也得用韓國的,但肯定不會是美國的。至于電池材料方面,韓國的的電池也大概率逃不出中國電池材料的供應鏈。在美國禁用中國電池的消息甚囂塵上之際,也有證券機構進行了進一步跟進和解讀。天風證券稱,IRA法案只是說:從2024年開始,電池成分中包含任何產自“特別關注國”名單中的國家(中國在列)將不再適用補貼,并沒有禁用。值得注意的是,不知是否受該補貼政策(禁用中國電池)變化影響,有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已暫停在德國生產電池的計劃,正在考慮獲得美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稅收抵免的資格,并且已經在討論將原計劃用于柏林工廠的電池制造設備運往美國等問題。一方面設立“特別關注國”名單,削減對名單中的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政策補貼,一方面加強對本國企業的政策扶持,美國在電池打壓中國的企圖和野心昭然若揭。當然,美國如此大費周章,如此忌憚中國背后,也印證了一點:在電池制造領域,中國已經崛起為絕對不容小覷的存在。
工信部最新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352.1萬輛,連續7年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銷量再創歷史新高,達260萬輛,同比增長1.2倍。而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產業也早已進入黃金賽道。起點研究(SPIR)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205.1GWh,同比增長了82%,中國電池企業裝機量遠超日韓等國家,是動力電池頭號出口大國。今年上半年共有超55家企業實現裝機配套,其中,排名TOP10的企業分別是寧德時代、LG新能源、比亞迪、松下、SK on、三星SDI、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孚能科技、欣旺達,中國企業占據6席,合計市場份額達到90.5%。其中,寧德時代更是國內,乃至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上妥妥的一哥。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已達34.8%,產品覆蓋全球55個國家和地區,動力電池出貨量超過了400GWh,全球幾乎每三輛電動車中就有一輛配套寧德時代的電池。本月,寧德時代還與寶馬集團宣布達成長期協議,約定從2025年開始,為寶馬集團“新世代”車型架構的純電車型供應圓柱電池。而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已經成功打入上汽、東風、北汽、吉利、廣汽等國內傳統車企,蔚來、威馬、拜騰等造車新勢力品牌,以及大眾、通用等外資車企的動力電池供應鏈。同時,寧德時代也越來越注重全球市場的開拓,正不斷加快自身“出海”進程。今年4月,寧德時代位于德國圖林根州的首個海外工廠正式獲得電芯生產許可,該工廠計劃總投資18億歐元,規劃產能14GWh;8月,寧德時代又正式宣布投資73.4億歐元,在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設電池工廠,規劃產能100GWh。據起點研究院(SPIR)統計,截止8月30日,全球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公布的產能已超5TWh,其中,寧德時代已披露的產能約為820GWh,可謂一騎絕塵。寧王之外,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也紛紛開始冒頭,借力擴產等多種方式沖擊全球鋰電池市場。比亞迪方面,通過成立5家以“弗迪”命名的全資子公司,加速對動力電池的滲透;將比亞迪研發的刀片電池向全行業外供;針對鋰離子動力電池相關的制造業務,擬基于弗迪電池在歐洲籌建電池工廠;在巴西瑪瑙斯市投建磷酸鐵鋰電池工廠并成功量產等等。據起點研究院(SPIR)統計,截止8月30日,比亞迪已披露的產能約為607GWh。也有不少鋰電企業將目光投向了歐洲市場,如早在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就已經宣布計劃投資155億元在歐洲建廠,規劃產能達24GWh;去年1月,中航創新曾宣布計劃在歐洲建設的首個電池生產基地;去年7月,國軒高科也曾收購博世哥根廷工廠,改建為鋰離子組裝廠;遠景動力也曾表示將在法國杜埃地區和英國桑德蘭地區分別建立電池生產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在動力電池核心材料制造方面,有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擁有領先優勢,其中上游5大主材中,正極材料制造全球占比42%,負極材料65%,電解液65%,隔膜43%。具體的出貨量方面,起點研究(SPIR)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鋰電池5大主材的出貨量分別為正極材料129萬噸,負極材料105萬噸,電解液60萬噸,銅箔39萬噸,隔膜107億平米。預計到2025年,5大主材的出貨量將分別達到正極材料795萬噸,負極材料712萬噸,電解液405萬噸,銅箔267萬噸,隔膜730億平米。正極材料領域,近年來,我國正極材料產量快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正極材料的第一大供應國,尤其是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方面已形成一定的壟斷優勢。2022年上半年,磷酸鐵鋰裝機量持續提升,起點研究(SPIR)數據顯示,從電池技術路線來看,三元材料裝機量136.7GWh,占比66.7%;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67.9GWh,占比33.1%。磷酸鐵鋰裝機量的提升也帶動產能的增加,據起點鋰電大數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1-7月,國內涉及磷酸鐵及磷酸鐵鋰的項目高達58項,其中,涉及磷酸鐵鋰產能約799.4萬噸。若按1GWh動力電池約需2200-2500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測算,799.4萬噸可滿足約3197.6GWh-3633.64GWh電池產能。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磷酸鐵鋰產業鏈仍然以國內市場為主,同時,磷酸鐵鋰材料市場表現出較高的集中度,出貨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湖南裕能、德方納米、龍蟠科技、融通高科、湖北萬潤、安達科技、江西升華、國軒高科、重慶特瑞、東圣先行,合計市場份額近90%。負極材料領域,全球市場中,主要表現為國企與日企之爭。隨著國內相關企業的崛起,表現出向中國轉移的趨勢。目前,國內主要的布局企業有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來、東莞凱金、尚太科技等,前5家的市場份額合計接近60%。電解液方面,從2015年開始,中國企業得到快速發展,起點研究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中國電解液出貨量30.3萬噸,CR3為66.0%,CR5為78.2%,預計2022下半年CR5略有提升。目前,國內電解液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天賜材料、新宙邦和江蘇瑞泰,占比分別為23%、13%和12%,合計占比近50%。隔膜方面,根據起點研究院(SPIR)數據顯示,2021中國鋰電隔膜總出貨量達到79億平方米,占全球隔膜出貨量(107億平)的73.8%,相比2020年提升15個pct。TOP10企業分別為:恩捷股份、星源材質、中材科技、中興新材、河北金力、惠強新材、滄州明珠、深圳博盛、中科科技、璞泰來,合計市占率達到86.4%。其中,恩捷股份是目前全球出貨量最大的鋰電池隔膜供應商,以約36.8%的市場份額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總之,不管是鋰電池企業,還是鋰電池材料供應鏈等配套企業,中國廠商們已經成為全球市場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從布局到擴產,再到放眼全球,搶占全球市場份額,中國企業們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地更穩,更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中,中國鋰電池企業和中國鋰電池材料供應鏈企業們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謂的無補貼,以及“特別關注國”名單影響不了我們博弈全球的步伐。